
雖然原子彈的產生和愛因斯坦沒有直接關係,但他認為自己提供的質能轉換概念,為原子彈的研發過程提供了某些協助。因此他懊悔的說:「假如我早知道他們會這麼做,我寧可去當一個鞋匠」
是誰誤用了愛因斯坦的理論?將百年難得一見的智慧結晶運用在邪惡的戰爭之上?科學,在文明的演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卻也不斷在摧毀自然界的生存空間(環境汙染,溫室效應..)。而人性在這其中,一次又一次的經不起考驗,於是不少人寧可科學的演進停擺,也不願意讓科學變成毀滅世界的魔鬼。
其實關於科學對於人類生活影響的兩面性,已是不少文學或電影作品探討的議題(口語來說,就是老梗)。但是如果是別人用過的老梗,就不能再用了嗎?許多讀過丹布朗的「達文西密碼」,和「天使與魔鬼」的讀者,在看了「最後理論」之後,都有相同的感覺,老梗。
「達文西密碼」中,藉由達文西藏匿於畫中的玄機,揭開了天主教派的重大機密,小說開始在羅浮宮館長的死亡,並引發了一連串的緊張刺激的解密過程。「天使與魔鬼」則將科學與宗教的衝突對立搬上檯面,讀者在書中看到了誤用科學將引發的可怕後果。
「最後理論」,的確出現了不少前述兩本書的影子,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少了點驚喜感。但是我翻開小說之後,卻無法將它放下,一口氣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,書中將艱澀的近代物理以文學包裝,讓大師智慧得以換上較為親切的面具示人,這部份實在很值得讚賞。於是我開始想,如果作者-馬克.艾伯特,因為顧忌自己寫出來的作品會被批為老調重彈,就打消了寫作的念頭,那麼將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呀。
自莎翁的「羅密歐與茱麗葉」之後,不知道有多少賺人熱淚的故事也是在描寫門地差異的愛情故事。知名動畫「史瑞克」,難道沒有眾多童話故事的影子嗎?(美女與野獸,灰姑娘,睡美人)。也許是我對近代物理的高度好奇,遠遠超過我對於老梗的嫌惡,「最後理論」提供我的閱讀樂趣還挺大的。

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愛因斯坦,在臨終前二十多年,一直致力研究「統一場論」,然而這個研究在他死前並沒有完成。「最後理論」的作者馬克.艾伯特(他本身在大學主修天體物理,有深厚的物理學基礎),他延續了「統一場論」的生命,在愛因斯坦死後,讓這個完成後將驚世駭俗的理論,以文學的型態,建構了一個預知的世界。當人類再度掌握了龐大的科學力量時?會做出什麼事情?當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揭露了上帝創造宇宙的某項機密時?人類能克制住自身的魔性,朝向光明的理想國邁進嗎?
愛因斯坦懊悔的說:「假如我早知道他們會這麼做,我寧可去當一個鞋匠。」這部小說以「老梗」手法,再一次描繪了人性的不堪一擊,而我,也再一次,被這個「老梗」給打動了。
在廣大的宇宙間,人類的脆弱心智是否不值得明瞭更多?在人類源源不絕的求知的欲下,這變成一場永不停止的拉鋸戰,我們是否能同時面對和光明一樣大的黑暗?是否能承受和進步同時發生的毀滅?這答案,沒人知道,它只能在文學家的筆下演出,或者,我們得靜靜等待它到來的那一天。
出版社:奇幻基地
作者:馬克.艾伯特 http://www.markalpert.com
出版日期:2008/8/5
本篇文章被轉錄至奇幻基地Blog-->